工作·动态
NEWS INFORMATION
“地球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地球内部的运动是怎样塑造山川湖泊的呢?”“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这些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一串串新奇的话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一个个精彩的解答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6月20日下午,由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中国科学报社和中国教育在线协办的“院士大讲堂”第四讲在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开讲。
第四讲的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他以《动荡的地球》为题,为同学们讲述了地球内部的神奇奥秘。
活动以播放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制作的地震科普动画短片拉开帷幕。“什么是破坏性地震”、“什么是地震烈度?它分多少级?”、“地震的破坏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平时如何做好抗震准备”。这些话题点燃了同学们对于地球物理学科浓烈的好奇心。
面对同学们旺盛的求知欲,滕院士首先用白居易《长恨歌》中“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形象的说明了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要穿越地平线才能感知到地球内部的动态脉搏,之后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精彩的表达形式,解读了地球物理学的定义、学科的发展历史、地球内部都有哪些运动、地质灾害的种类以及成因。特别是对于最近引起了大家广泛关注的话题--地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地震的成因是什么?”“人类历史上都有哪些造成严重灾害的地震?”“我们能否成功的预测地震?”“预测地震都有哪些难点?”。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把地球内部的奥秘“大而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体会到地球物理学知识离我们并不遥远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到地球物理学知识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对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的重大意义。
院士与中学生交流环节中,早已按捺不住的同学们纷纷举手,迫不及待的向院士提出自己的问题:“地震预警是怎么实现的呢?”、“如何有效降低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呢?”、“P波是怎么形成的?”、“地震可以通过人为手段事先消除吗?”、“能否变害为宝,利用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为人类提供能源呢?”。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滕院士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一一进行了解答。
在两个小时的“院士大讲堂”活动中,滕院士为学生们普及
滕吉文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和杰出贡献教授称号,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300余篇并出版9部专著,还在多个学术组织、协会任职。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智刚、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卢思锋、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葛勇、中国光华基金会大学生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边振岳、首师大二附中校长阮翠莲出席活动,首师大二附中330余名师生现场聆听了讲座。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是引领和服务青少年成长的国家级实验性、示范性平台。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是在新时代搭建的科普创新平台,主要依托科学家、科普企业和大中小学,合力推动科普的产业化和大众化,其秘书处设在北京中科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中国科学报社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聚焦以科技工作者为核心的受众群体,主要服务“科学家”和“科学”两大领域。
“院士大讲堂”在“中心”举办和到学校举办,以及未来还会到科研院所举办,都是为了积极利用国内高端科普科教资源,以“两院院士”领衔,创新科普,协同育人。本次活动得到了首师大二附中的积极协助和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